/AloeR/i_top_xjtu.jpg
新闻网首页 交大首页
主页新闻 综合新闻
教育教学 科研动态
外事活动 招生就业
院部动态 多彩书院
校园生活 思源讲堂
人物风采 校友之声
医疗在线 社会服务
媒体交大 新闻纵横
新闻专题 图片新闻
视频交大 理论园地
信息预告 校园随笔
 
 
弘扬光荣传统 矢志砥砺前行——对话西迁精神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7-12-26 09:13 点击:

近日,校内多家媒体会同专程来校集中采访的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就15位西迁老同志来信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学校部分西迁老同志、师生代表等共同追忆峥嵘岁月,畅谈未来发展,解读西迁精神。

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在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15位老同志代表众多西迁师生写道: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深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所激动,也不禁为我们当年走过的道路而自豪。听党指挥跟党走,几代交大人砥砺奋斗的精神内涵,就是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以后,看到国家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我们深受鼓舞,于是我们就想给总书记写一封信,说说我们的心里话,谈一谈迁校以来学校发展中我们的一些体会。”现年82岁,迁校时为机械系教师的朱继洲教授这样描述他们致信习总书记时的初衷。

61年前,开发和建设大西北上升为国家的战略需求。195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为适应国防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需要,作出将交通大学从上海主体迁往西安的重大决定。1400多名教工,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3000名学生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

83岁的陈听宽教授,西迁时任内燃机教研室教师。他1952年进入交通大学学习,22岁就随校西迁。谈到西迁,老人声情并茂地谈起了当年的情形,“广大教师当时都积极拥护西迁,愿意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我们为能够支援国家建设而感到自豪。刚来西安,学校四周都是农村和麦田,也没有实验室。但大家心很齐,学校的建设速度很快,平时我们上课、看书、搞科研,并没有觉得艰苦,日子很充实、很舒心。”

西迁老教授何新楷坦陈,当年从上海迁至西安,从校园建设到个人生活,全校师生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他回忆,当时一家四口挤住在13平米的房子里,因为空间有限,每天晚上要等两个孩子写完作业,他和同样在学校任教的妻子才能开始备课。“当年来到西安,我的第一堂课是用上海话讲的。学生就说,老师你讲话我们听不懂。”何新楷说,当时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南方人,用上海话讲课的比较多,这成了师生交流最大的障碍。后来,老师们上课时总要先想想普通话怎么讲,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自己的语言习惯。

回首当年的激情岁月,老同志们依然记忆犹新,依然被感动着。

让西迁精神内涵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刚迁到西安时,我开始讲200多人的大课。至今我还记得在自己试讲之后,张鸿先生上台对我的优缺点进行点评的情景。有一次我讲得不错,坐在第一排的朱公谨先生带头为我鼓掌,让我很受感动。朱公谨、张鸿教授都是交大工科数学课程建设的先驱,他们的肯定就是对青年教师最好的鼓励。”国家级教学名师、现任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主任的马知恩教授,随校西迁时年方21岁,是随着1956年第一批西迁队伍过来的。2011年,“退而不休”的马知恩创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要从事新教师授课指导、教师授课资格指导、授课前强化培训以及名师培养等,当年就被国家评为示范中心。6年来,千余名教师已经在该中心指导下取得不错的成就。他认为,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发扬传统、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在以后的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科学院院士、迁校时为动力工程系学生的陶文铨,自谦为第三代西迁人。“我不是西迁教师,但作为交大西迁后第一批报到的学生,可说是知道西迁故事最多的老学生。听了习总书记的指示,也觉得很兴奋,因为这是习主席对西迁精神的肯定,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扎根西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争取把能源动力学科发展为世界一流的学科,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热流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李国君认为西迁精神绝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生动可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他说:“要给学生一碗,自己要有一盆,这是老师们经常给我们说的话语。如今已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们不断进取的动力。”

积小而事大。青年千人、热流学与工程系教授李印实说:“我是在西迁故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科研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我的导师便会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地给予帮助,教会我从细节上把握。我们经常在凌晨一点还能收到他的邮件,到了凌晨五点他又给我们发微信叮咛科研的事情。”

以西迁精神汇聚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校园内外引发强烈反响。

回顾历史,朱继洲认为交大能够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也与交大人奋斗的精神有关。“当时我们感到之所以能够成长进步,主要是靠党和国家的培养。于是便服从国家的需要,做了大西北建设的排头兵。”朱继洲希望西迁新传人能够更好的发扬爱国爱校的精神与大局的意识,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任。“创新港是交大很重要的规划,交大人一定要安下心来搞科研,发展尖端技术,要有决心在那里做出自己科研成果来回报国家。”言辞间充满了对交大年轻力量的殷切期盼。

83岁的西迁人胡奈赛教授,说起交大的历史以及西迁精神难掩激动。依然精神矍铄的她认为,爱国情怀是永恒的。交大诞生于风雨飘泊的时代,最初办学的目的便是为了救国。“我们这一代是为建国而努力,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强国。爱国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有爱国情怀就要有奋斗精神。一个好的大学关键是要有传承,而爱国与奋斗便是交大最宝贵的传承。同时交大人也要在传承的中不断创新,没有传承的创新就是无源之水。”

“大树西迁”是国家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自此,交通大学在黄土地上永久地扎下根来,为西部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

61年来,西安交大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标,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与此同时,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探索21世纪一流大学新模式,也是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下引领西安交大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的重大举措。

“那天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传达,认为这是习总书记对在国家需要的艰苦岗位上奋斗的广大知识分子的鼓励。感觉很亲切、很感动,也感觉很光荣。”83岁的西迁人潘季教授希望交大的师生们能够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建设美丽强国作出贡献,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让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991年入校读书,作为西迁精神的新传人的能动学院党委书记何茂刚教授表示,一定要在本职岗位上践行西迁精神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快速推进学校“双一流”和创新港的建设,为把学校早日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xjtu记者团 孙维茁 施博睿 马俪源 彭碧仙
编辑:星 火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信息预告 更多
 
 
栏目新闻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 新闻流程
  版权所有:西安交大校园文化管理办公室 网站建设: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 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网络带宽